微信引发的“蝴蝶效应”你能学到什么
发布时间:[2016-02-01]分类:运营干货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影响日益深远,很多传统媒体人都开始纷纷创建起自己的微信自媒体,自媒体生态在微信的传播远远要比我们想象中来得快和有效。而且还会引发起“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原本是一个哲学命题,认为事物之间普遍存在联系,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句话放在今天的微信自媒体身上是合适地再贴切不过了。
在2016年就有两件微信传播而引起的“蝴蝶效应”事件,一是百度出卖血友病吧事件,虽然百度公关迅速做出反应,发表申明,把原贴吧的吧主和吧务全都撤职更换,并表示将与NGO一起运营病种类吧。然而传统公关体系显然无法解决这个事件,众多自媒体人开始纷纷跳水,此事件一出各大自媒体纷纷撰文攻击百度,对百度的公司制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质疑,一场声势浩大的问责就此展开。
《百度老贼,别人不敢骂你我来骂》、《百度,为作恶而生》、《我是如何坚持10多年站在反百度第一线的》等自媒体文章,纷纷收获10万+阅读量,《李彦宏是全民公敌吗?他也配!》、《像李彦宏那样沉沦,还是像马化腾这样革命》等自媒体文章也收获了1万+到3万+不等的阅读量。
百度公关应对危机能力在微信自媒体面前负分出局。
在微信自媒体出现之前,信息来源还没有这么开放一般都只是在PC端和一些APP上,所以一旦公司企业出现公关危机就只要扑灭这几个信息源就可以防止酿成成千上万的负面消息扑面而来的结果,然而微信自媒体出现以后,这样的做法就行不通了。微信朋友圈这个接力平台就像一个媒体源,每个人微信里都有几百好友,或上千好友,这相当于存在着成千上外未知的信息源,这未知是一个不可控的变数,所以传统公关应对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微信传播引起的“蝴蝶效应”。
还有一件事就是在2016年开年的第十天,微信自身遇到的“蝴蝶效应”。本来是为了第二天微信公开课造势,一个活动页面本意只是在活动现场签到时,现场的人可以访问微信历史数据,然后晒到朋友圈,结果这个链接提前被人晒到了朋友圈里。
本来也没什么事,就在朋友圈疯狂接力晒自己的微信历史数据时,一个谣言平地惊雷炸出——打开这个链接就会被盗支付宝的钱,很多人就相信了,因为再点链接就发现打不开了,接下来蝴蝶翅膀一扇,百万级的用户开始体现,解绑自己的银行卡,瞬间的冲击造成微信支付服务器差点挂掉。
从这里两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微信传播的力度和速度是多么迅捷,而最可怕的就是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和未知性,那么从这两件事情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首先,借助微信平台,传播的“蝴蝶效应”比以前更加容易出现,更加频繁出现。以前基于PC平台或是其它移动APP平台,它们或者是开放式或者没有那么大的用户量或者没有“朋友圈”这种可以接力的传播平台,传播的“蝴蝶效应”难以显现。而现在微信以熟人朋友圈为载体,通过一个又一个高粘性的朋友圈,能够把消息迅速、规模化地扩散。进入2016年一共只有12天的时间,先后发生了快播、微信和百度三个微信“蝴蝶效应”,谁知道接下来还有多少“蝴蝶效应”事件在等着?
其次,自媒体生态在微信传播“蝴蝶效应”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实,仅凭一只或两只“微信蝴蝶”,很难产生“蝴蝶效应”,除非是非常令人震惊的环消息或谣言,就像微信支付谣言或快播事件那样。在其它更多的场合,则是一两只“微信蝴蝶”引发了“微信蝴蝶”们的群聚,自媒体接力般在不同时间段推出各自相关的文章,最后才引发了雪崩效应。
在这里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移动微信传播与PC网页传播是两个世界。其实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微信中有10万+阅读量的文章,往往在PC端的转载率并不高。能够收获高阅读量的微信文章往往具有很强的社区论坛的个性化标题,因为微信朋友圈是个活色生鲜的生活社交平台,朋友圈往往带有很强烈的个人情绪倾向,无论是文青还是愤青,嬉笑怒骂生活百态都生动地呈现出来,你的微信文章如果是传统媒体中规中矩的言论是不能引起大众情感上的共鸣的,试问一个人写的东西不能引起共鸣又怎么会有人愿意花这个时间去看呢?而正规媒体报道中出现的文章则也很难在微信传播中获得10W+的惊人效果。
而在转向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时,很多人往往想兼顾移动端和PC端的需求,以一文两用的方式,同时收获高微信阅读量以及高PC端转载量,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如果想收获PC端转载量,就意味着要满足各类网媒的需求,文风和标题都要符合传统的写法。而如果想收获高微信阅读量,就意味着要适应个人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这显然与传统媒体的需求是相反的。
于是,这给传统营销和传播业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一方面是如何利用微信的“蝴蝶效应”,完成积极、正向的品牌传播;另一方面是一旦出现微信“蝴蝶效应”时,如何进行危机控制。在变化中把握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蝴蝶效应”,恐怕是2016年所有企业要思考的都等大事。
最后本文以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一段话结束。
“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你们的平台会变来变去?你们的规则为什么总是不清晰?为什么不能明确一点给我们写出来?很抱歉,我们确实给不出一个特别明确的东西,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在变化。”
电话咨询
免费试用
预约演示
价格咨询
获取方案